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最新文件

名  称: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滨海新区服务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索引号: 9547-11160-2023-00177
发布机构: 区政府
文  号: 津滨政发〔2023〕20号
主题分类: 商贸口岸,服贸
成文日期: 2023-08-21
发文日期: 2023-09-01
有效性: 有效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滨海新区服务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委局、各街镇、各单位:

现将《滨海新区服务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2023年8月21日

(此件主动公开)

滨海新区服务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

为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扎实推进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见行见效,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现代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形成服务业对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拉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产业链为抓手,推动服务业产业链数字化、品牌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以链带面、聚链成群,努力构建优质高效、深度融合、开放创新的服务业产业链体系,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经济中心城市。

二、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制约服务业产业链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提升服务业整体供给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自贸、综保赋能作用,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提升服务业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发挥创新主驱动作用,以新技术支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强服务业产业链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形成有利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

重点突破,高端发展。依托新区现有优势,实现提质扩量,集中力量实施攻坚突破。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打造以标准、质量、品牌为核心的竞争优势,突破产业链高端服务环节,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合理布局,强化支撑。结合新区各区域产业政策优势及资源禀赋,坚持以核心区和南北“两翼”、港口与城市、开发区与街镇协同发展为原则,强化各产业链合理布局,形成布局清晰、错位有序、有效支撑的发展格局。

三、重点产业链

重点提升港口贸易、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科技服务、文化旅游、平台经济、网络货运、冷链物流等八条服务业产业链发展水平,实现新区服务业总体规模稳步扩大,结构优化韧性增强,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努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区域商贸中心城市核心区,到2027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经济中心城市。

(一)港口贸易产业链

发展目标。构建“物流通道+产业化基地+交易平台”模式,发展“贸易+制造+结算”业态,形成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良性循环。2023年进出口达到6550亿元,2025年进出口达到7000亿元,2027年进出口达到7700亿元。

重点布局。支持空港机场口岸片区重点深耕飞机保税维修产业链布局,推动保税维修产业创新模式,优化监管方式。支持保税区海港片区依托现有汽车国际经销资源以及区内汽车整备改装的雄厚基础,打造全国平行贸易汽车进口、转口、出口基地,平行进口汽车总量达到全国80%以上。支持东疆发挥综保区和主题园区优势,推动跨境电商“境内集货仓+海外仓”布局。支持保税区、东疆加快推动二手车出口海外运维、配件零售体系,全力建设北方二手车出口基地。支持各开发区发挥运输航线和综保区载体优势,围绕港口资源加速布局京津冀进口食品供应基地及油气、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主要任务。高水平建设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高标准搭建一批进口贸易促进平台,打造京津冀进口食品供应基地,培育进口油气、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建设进口汽车贸易集聚区。依托综保区综合优势,打造北方跨境电商产业集群。推进进口拆箱、出口拼箱、国际中转等业务发展,建设集拼物流中心。支持资信良好的企业开展具有真实背景的离岸转手买卖。支持品牌企业在海外目标市场建立完善营销网络。优化境外投资综合服务,推动制造企业与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打造“京津冀+一带一路”海外工程承包基地,支持船舶海工、电力设备等高端装备出口。借助RCEP政策红利,在汽车等新区优势产业上加强合作,进一步巩固平行车全国龙头地位,进一步丰富二手车出口,不断扩大保税维修和再制造模式创新。推动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支持数字服务贸易发展。

项目支撑。积极发挥普洛斯、新奥集团、泰达控股、中外运、路易达孚、中交海洋建设、中铁物总铁路装备、中铁工程装备、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森扬国际汽车城、天津华图汽车物流、阿里巴巴考拉智慧物流中心、京东外贸综合体、亲海公园保税展示旗舰店等港口贸易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建设数字综合服务、油气交易中心、集拼物流中心、海外工程投资服务中心等优化服贸治理模式,扩大数字化贸易的范围和规模。

(二)融资租赁产业链

发展目标。围绕国际一流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统筹创新发展与安全稳定,着力构建飞机租赁、船舶海工租赁、离岸租赁三个世界级中心,打造以政策功能创新和产业生态优化双轮驱动的租赁产业发展环境。2023年租赁资产总规模达到2.1万亿元,2025年租赁资产总规模达到2.5万亿元,2027年租赁资产总规模达到2.7万亿元。

重点布局。以东疆租赁产业主题园区为核心,吸引优质租赁企业和配套专业化服务企业落户,为租赁企业提供基础服务、增信服务、资产管理等全周期服务,持续深化“专家+管家”一站式服务,打造租赁服务第一品牌,逐步构建国内首个全方位支持租赁产业创新发展的租赁生态区。

主要任务。高水平建设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加快吸引全球知名飞机租赁、航空公司落地新区,大力发展国产民机租赁,全面提升中国租赁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中资租赁公司投放国际船舶业务,支持国海海工对千亿央企海工装备进行整合、租赁和处置。积极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制安排,对标爱尔兰、新加坡、香港等地区,支持开展大型租赁物的出口租赁和离岸租赁业务,跻身国际离岸业务发达地区行列。打造绿色能源租赁特色业态,支持租赁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光伏、风电、核电等设备租赁进一步聚集,支持具有能源产业背景或具备相关产业基础的租赁公司率先推进绿色租赁示范项目落地。打造汽车租赁特色产业,支持汽车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和基础配套设施租赁,拓展汽车租赁服务流通产业的作用与功能。引导租赁公司深度融入产业链,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保链、稳链服务,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引入金融活水。争取国家层面出台“融资租赁+保税维修”全产业链集成创新政策。

项目支撑。加快吸引中国商飞、工银租赁、中航租赁等知名公司在新区扩大租赁业务范围,探索新的租赁业务领域,大力发展国产民机租赁。持续支持国海海工对千亿央企海工装备进行整合、租赁和处置。积极与平安租赁、一汽租赁、先锋租赁等公司对接,优化汽车租赁配套服务。

(三)商业保理产业链

发展目标。深化创新发展、完善产业生态、提升风险防范及加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放大行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建设北方“商业保理之都”。2023年保理资产规模达到2950亿元,2025年保理资产规模达到3100亿元,2027年保理资产规模达到3300亿元。

重点布局。以天津商业保理创新发展基地为引领,以保理主题园区为载体,围绕“于响”现代金融中心建设,巩固打造商业保理特色金融品牌。主导制定并建立行业规范及操作标准,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引导咨询服务、司法审判等资源要素聚集,营造优良产业生态。

主要任务。支持高质量建设好天津商业保理创新发展基地,进一步提升基地在全国保理行业中影响力及引领作用。支持基地每年向上争取行业创新试点政策,引领行业创新发展,打造全国保理行业创新策源地。巩固扩大保理基地中商业保理融资服务联盟建设,支持联盟中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创新特色金融产品,拓展商业保理企业低成本融资渠道,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保理企业以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保理企业提升公开市场评级,发行主体债券融资。争取扩大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业务适用金融商品转让政策受惠范围,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研究探索跨境业务结汇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保理企业开展跨境保理业务,探索开展外币结算的国际保理业务。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深化政企信息共享和科技赋能合作,不断提升商业保理企业数字化、场景化、线上化服务水平。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提升金融监管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处理好发展和安全关系,建立适应行业发展规律和金融监管要求的治理机制。注重商业保理审判专业化建设,支持泰达金融法庭建立商业保理案件专业化审判团队。充分发挥第三方调解、仲裁机构作用,建立调解、仲裁、诉讼多元化的商业保理纠纷解决机制。高水平举办“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峰会”及“央企保理50人论坛”等高端论坛,镌刻新区商业保理金字招牌;继续主导制定并建立行业规范及操作标准,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引导咨询服务、司法审判等资源要素聚集,营造优良产业生态。

项目支撑。通过“专家+管家”一站式服务,持续吸引央企、地方国企及行业龙头来新区设立商业保理公司,巩固央企保理聚集区优势。聚焦安途金信、物衍保理、中船保理、华能保理、小米保理、盛业保理等优质企业需求,支持企业开展跨境保理业务。举办“保银”对接活动,支持保理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再融资。

(四)科技服务产业链

发展目标。构建完善的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基地,健全成果转化和科创服务完整链条,以高效的服务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精准融合。2023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680亿元,2025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870亿元,2027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000亿元。

重点布局。构建“1+5+N”科技服务体系,以“数字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与交易中心”为核心平台,建设五大开发区技术交易市场关键节点,围绕信创、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在新区全域建设一批可提供专业化科技服务的高水平技术转移机构,重点在高校、大学科技园、新型研发机构、孵化载体等建设科技服务机构。

主要任务。实施成果转化“解细绳”2.0版,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新政策;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方法。完善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向,超前布局10家以上行业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基地,开展概念验证和中试放大熟化服务,健全成果转化完整链条。联合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培养一批专业化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大的行业性龙头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力争技术转移机构达到100家,技术转移人才达到800名。三链融合促进技术交易,充分释放“数字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与交易中心”效能,以高效的服务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精准融合。推动开放一批应用场景,为新技术新产品和创新解决方案提供真实应用示范机会,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跨区域技术要素市场。

项目支撑。推动康希诺、凯莱英、药研院、丹娜生物等产业链龙头企业建设行业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基地,面向高校院所、行业企业等开展概念验证和中试放大熟化服务。建设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数字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与交易中心”,开展成果库、需求库、案例库、评价工具方法库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新桥梁,形成“滨城”科技服务特色示范案例在全国推广。

(五)文化旅游产业链

发展目标。“滨海”文旅品牌持续提升,文旅产业对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23年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到60亿元;2025年基本建成北方海洋文旅目的地,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到100亿元;2027年建成高水平北方海洋文旅目的地,接待中外游客人次增幅10%,年旅游收入增幅10%,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达到5%以上。

重点布局。发展“一廊一带一区多组团”的旅游空间新格局:“一廊”——构建沿海蓝色走廊,“一带”——加快建设海河都市观光带,“一区”——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多组团”——挖掘红色革命教育旅游,发展工业特色旅游,组织出海观光游、盐渔风情游、乡村特色游,发展城市文化街区游,形成绿色生态游。

主要任务。着力完善文旅产业支撑体系,制定滨城海洋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组建滨海新区文旅集团,打造滨城文旅建设主力军;成立滨城旅游协会,壮大行业组织力。制定文旅产业发展目录,优化支持政策,加强招商引资,组织推介会,提高文旅企业和产品知名度。打造北方海洋文旅目的地,推进世界海洋文明体验中心等建设,积极推动邮轮复航,鼓励、吸引邮轮公司在滨城常态化运营,构建邮轮在津游、沿海游、国际游三大旅游圈层。推动海河游船提质升级和两岸景观亮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遗产,促进大沽口炮台、大沽船坞、潮音寺、塘沽火车站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与茱莉亚音乐学院、海河外滩公园等现代文明景观相融合,打造“古今交融”的城市名片。打造北方知名康养胜地,深化中新生态城“中国十强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发汉沽盐业风情游览区等一批康复疗养、休闲健身健康旅游路线和产品。加快全域旅游创建,深化生态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经开区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保税区争创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京津冀文旅深度协同发展,做强海洋文旅品牌,推动环渤海沿岸旅游资源联动,深度参与京津冀文旅市场营销、投资开发、品牌建设。

项目支撑。推动一批景区景点聚能提级,到2027年,国家A级旅游景区新增3家以上,国家海洋博物馆和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创建国家5A级景区实现新突破。推动中新天津生态城争创成为国家旅游度假区、智慧山那山街区争创国家旅游休闲街区。推动智慧山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动漫园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滨城文旅消费品牌。强化滨海文旅夜经济品牌建设,打造“于响”地区、生态城、智慧山等一批重点集聚区。推出冰雪旅游季、泰达夏日艺术季、潮音庙会等一批特色文旅消费活动品牌,促进滨城“线上+线下”游、四季游、昼夜游。以经开区、保税区、高新区为重点,打响航空航天游等一批现代特色工业旅游名片。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园区建设,扩大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电子竞技等领域出口。推动东疆综保区争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六)平台经济产业链

发展目标。推动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着力打造北方平台经济集聚区。2023年平台企业数量达到270家,年营业收入额达到4200亿元;2025年平台企业数量达到300家,年营业收入额达到4500亿元;2027年平台企业数量达到330家,年营业收入额达到4800亿元。

重点布局。支持五大开发区发挥区域优势,吸引更多具有影响力的龙头平台企业,带动产业链其他环节平台经济企业聚集。持续引进互联网销售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平台、文旅教育平台、直播产业平台等重点领域平台。

主要任务。提升服务平台经济的承载能力,加强人工智能和5G、大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集成应用场景,围绕智能制造、车联网、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领域,支持头部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形成涵盖多价值环节的平台经济生态圈。明确平台经济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发展跨境、直播、社交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关键环节上云;聚焦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等领域,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加强对新业态平台的创新服务,优化市场准入条件,加强政策协同,依法依规清理和规范制约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行政许可、资质资格等事项,完善审批流程和服务。加强对平台企业劳务提供者的支持保障,深化集群注册、社保缴纳、不同就业形态法律关系边界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平台经济监管机制,推行数字化监管,深入落实网络安全保护制度,健全网络市场监管体系,推动部门监管平台与企业平台联通,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

项目支撑。围绕平台经济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云账户、狮桥、美团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平台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龙头带动作用。重点推动以云账户、三六零、货拉拉、今日头条、猎聘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互联网+”与智慧出行、智慧物流、生活服务、灵活用工、内容创意、医疗健康等七大特色相结合的产业集群。聚焦京津冀、长三角和三北地区,重点推动生产性和生活性平台头部企业、平台集成商落户。重点支持发展潜力大、商业模式新、细分领域优势明显、运营方式独特的平台经济企业建成龙头企业,打造平台企业方阵。

(七)网络货运产业链

发展目标。专注于效率优化、质量提升与服务升级,推动行业规范、健康、高质量发展。2023年实现货运量2.2亿吨,2025年实现货运量2.4亿吨,2027年实现货运量2.6亿吨。

重点布局。做大网络货运规模、做优行业生态,推动形成以创新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持续提升网络货运平台综合实力,以网络货运业为核心,带动汽车金融、商贸流通、研发制造、售后市场等上下游产业发展,推动新区成为国内知名的网络货运企业聚集地,重点围绕东疆保税港区打造网络货运示范区。

主要任务。做大网络货运规模、做优行业生态,推动形成以创新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持续提升网络货运平台综合实力,以网络货运业为核心,带动汽车金融、商贸流通、研发制造、售后市场等上下游产业发展。争取网络货运市级平台经济支持政策,争取天津市对新区网络货运行业支持资金单独核算,推动物流服务智慧化、平台化转型,支持一批龙头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打造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网络货运集聚区。以数字技术赋能道路运输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网络运输企业与资源提供商进行全方位战略合作,通过业务或股权的战略合作,与货源提供商建立全方位的协作服务网络,向货主企业提供全面的供应链可视化管理,持续改善供应链管理效率。引导网络货运企业向多式联运发展,鼓励网络货运企业开展“互联网+”车货匹配、运力优化、运输协同、仓储交易等业态模式创新,通过智能调度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运输任务和运力资源共享,降低多式联运车辆、船舶、列车空载率,提升平台竞争力,实现降本增效。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市场,持续推动汽车销售业务、汽车后市场产品服务、成品油零售电子商务等网络货运配套业态发展,改善成本结构和利润结构。

项目支撑。推动新区网络货运企业数量在全市占比超过95%。推动以全国占比4%的企业数量,完成全国占比近15%的运单量,在网络货运企业质量、整合能力方面确立显著优势。支持以满帮、G7和怡亚通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货运企业发展,进一步推动网络货运集聚效应,不断提升网络货运企业的质量水平和整合能力。

(八)冷链物流产业链

发展目标。构建“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高效率”服务京津冀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冷链食品贸易集散中心、深加工中心、结算中心,建成中国北方国际冷链物流基地。2023年冷链仓储能力(冷库总容量)实现80万吨;2025年冷链仓储能力实现100万吨;2027年冷链仓储能力实现120万吨。

重点布局。以打造北方国际冷链物流基地为目标,以东疆综合保税港区、中新生态城中心渔港、天津港保税区为核心承载区。发挥东疆综合保税港区、天津港保税区的自贸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叠加优势,做大保税货物存储量,拓展保税加工、保税展示交易、数字仓单等创新业务。加快推动生态城中心渔港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设,大力发展冷链产品储运、深加工、交易、分拨、配送、冷链装备制造等业务,延伸区域冷链产业链条。

主要任务。依托海空两港口岸资源,充分发挥港口、自贸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叠加优势,深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打造冷链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以建设北方冷链商品贸易集散中心为核心,吸引商贸流通、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优化“冷链物流+”产业培育,创新“冷链物流+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新零售”等新生态、新场景,构建服务国内国际消费市场的一体化冷链物流网络体系。提升冷链物流产业口岸商贸功能。加快推动东疆冷链产业数字综合服务平台、中农批天津国际冻品交易市场等重点项目建设,扩大区域内进口冻品交易规模,形成具有新区特色的进口冻品交易市场,吸引冷链贸易商落户滨城发展。推动进口冷链商品本地结算业务。积极配合海关进一步创新做法,提高通关效率,打造良好冷链业务营商环境,推动各开发区、各街镇加大对天津口岸通关在外地结算的冷链进口商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在新区注册子公司,打造成为新区冷链发展新的增长点。延伸冷链产业链附加值。发挥生态城中心渔港、东疆综合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冷链物流集聚区载体优势,大力发展冻品深加工,延伸区域冷链产业链条,提升附加服务能力和水平。构建冷链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实现优势资源高效对接,组织一批有资金需求的冷链企业与金融机构进行对接,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力度,提升产业资金流转效率;依托东疆冷链产业数字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东疆保税港区整合口岸、贸易、物流、仓储、金融等各方资源,完善数字金融一体化服务平台功能,为冷链贸易企业提供集海外采购与运输、报关查验、仓储物流、贸易融资等全流程服务,打造国际化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

项目支撑。聚焦完善区域冷链载体服务功能,延伸冷链产业链条,推动中国农批天津国际冻品交易市场、优合天津智能云仓冷链一体化基地、海世盛通冷链物流基地、正和智能制造产业园、天津食品供应链集团冷链物流及加工项目、天津隐东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推进天津港进口冷链商品交易中心项目尽快落地。推进普悦国际冷链综合服务平台业务功能上线,扩大业务规模,为冷链企业提供海外采购、线上交易、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终端销售等“一站式”全产业链综合服务。推动天津粮油商品交所股权优化,引入天津食品集团完成战略增资,创新交易模式,增加进口冻品交易品类,构建北方重要的农产品流通定价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服务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形成“1+8”的工作模式。区政府分管服务业的负责同志为总链长,八条产业链区级牵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链长,办公室设在区商务和投促局,负责日常工作推动。科技服务产业链由区科技局牵头负责,融资租赁产业链由区金融局牵头负责,商业保理产业链由区金融局牵头负责,港口贸易产业链由区商务和投促局牵头负责,文化旅游产业链由区文化和旅游局牵头负责,平台经济产业链由区商务和投促局牵头负责,网络货运产业链由区交通运输局牵头负责,冷链物流产业链由区商务和投促局牵头负责。每条产业链成立一个工作专班,由区级牵头部门负责组织相关开发区、部门、街镇组成。各工作专班负责推进产业链各项工作开展,实现预期工作目标。

(二)加强政策支持。鼓励各部门积极争取国家级、市级政策支持、资金支持、项目支持,高起点推动产业链发展。支持各开发区制定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同步设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力度支撑产业链发展。支持产业链优质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创新性,以标准化引领产业链发展。

(三)加强人才支撑。以八条产业链需求为导向,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推动建立高端紧缺人才清单制度,实施靶向引才行动,汇聚高质量人才。充分发挥产业(人才)联盟作用,引进产业链急需的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队伍。支持院校、企业等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企业培训中心等平台,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批符合产业链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四)加强招商推动。八条产业链要建立各链招商机制,强化团队合作,定期专题研究谋划,组织开展各类招商活动,推动项目落地。适时邀请“外脑”开展系统培训,提升各产业链招商组专业能力,打造一支懂政策、懂产业、懂市场的专业招商团队,切实发挥招商工作对产业链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

(五)加强统计监测。建立完善产业链重点企业和项目统计监测目录,统计部门提供有关数据支撑,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监测分析,加强产业链经济运行相关数据分析和监测,完善实时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